P>清风明月 乐而思学——于秀芳老师《金色的草地》赏析
刘福恩
听一堂好课如品香茗,淡雅、高洁而又文婉、含蓄;从中透出一股淡淡的香气,大有让人不忍卒听之感。于秀芳老师执教的这堂课恰恰给了我这种感觉。于老师上的是《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整堂课环环相扣,学生如沐春风细雨,如感清风明月;字词、品读使学生乐而思学,乐而探究、质疑。
一、回忆内容,听写字词,夯实基础。
开课伊始,于老师就把生字词的听写放在第一位,在回忆上一课内容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对本课的生字词有一个再熟悉的过程,从而达到对基础字词的夯实。
师:上一堂课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还通过同学们入情入境的朗读,体会到了作者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有趣和作者发现草地变颜色的原因的喜悦;同时我们通过多次读课文已经和生字词朋友反复见面,掌握的程度如何,我就想检查一下。老师通过听写来检查,找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同学在你的写字本上写。谁愿到黑板上来写?(两位同学上)好,注意听写。
师:(听写完毕)好了,抓紧把笔轻轻放在桌子上。看这位同学写的有错吗?
生:没有。
师:这位同学写的很棒;那这位同学呢?看“有趣”的“趣”,这个“趣”中的“提”要稍微出点头。(指导书写)。
师:好了,看你自己写的有没有错,有错就改过来,改过来就抓紧坐好。(生坐好)
师:这么短的时间,同学们就识记了这么多的生字词,老师真佩服你们,你们真能干。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早在1963年发表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中就提到,“撇开语言文字训练进行语文教学,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新课标也提到了语文的工具性,掌握语言文字这是首先必须做到的;其次才能谈语文的人文性。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语言文字都掌握不好的学生会有多少人文情感。于老师把词语的识记放在首位,首先指导学生会写字,写好字,于细微之处体现自己的大智慧。
二、反复品读,体会意境之美,赏鉴童贞童趣。
这是一篇充满了童贞童趣的课文,意境优美,让人读来不仅会颔首而笑。于老师是怎样演绎这段充满自然之趣,意境优美的课文的呢?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悟到了蒲公英的有趣和发现的快乐。那让我们再带着这样的感受,把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读一下,好吗?谁愿读给大家听?
(生举手)
师:好,这位小朋友读给大家听。(大声点)
(生读)
师:稍停,不着急,慢点。这样读“他回过头来”(语速放慢)
(生继续读)
于老师通过关键句子的指导,让学生从淡淡的语句的朗读中去感受,体验那种童年的快乐。“他回过头来”看似一个不起眼的句子,而雾里看花的读和精雕细酌的读却是两种不同的感受;精雕细酌让我们从中感觉出了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为下文的童趣埋下伏笔,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语速的快慢。
师:这位同学读的真好,在她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对天真无邪的兄弟俩在草地上尽情的玩耍,快乐的发现。是的,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带给了作者太多的快乐,所以他在文章的结尾由衷的发出了对蒲公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让我们把作者对蒲公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一起读出来,好吗?
生:好
师:那我们一起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生齐读)
师:好,课文读到这个地方,你都有那些感受要跟大家交流呢?好,这位同学。
生:我觉的蒲公英非常神奇,它在光线非常强的时候就会把花瓣自动闭上。
师:那你对这一段的哪句感受最深?
生: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啊!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于老师让学生首先自己进入文本的世界,让学生胸中有境,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喜爱来自己解读而不是越俎代庖,这样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
师:课文中表现蒲公英和草地的句子很多,同学们能不能找出一两个把它摘抄下来和大家交流呢?
生:能。(小组讨论交流)
师:(随机指导)抄完的小朋友谁愿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这是多么有趣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表示作者喜爱蒲公英。
师:作者喜爱草地和蒲公英用两个“多么”表达出来了,这个句子写的多好啊!谁还有其它感受?
生:……
师:作者是个非常善于观察的孩子,也是一个自己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孩子。读了这篇课文大家有了那么多感受,那么让我们来一起带着这种感情读一遍,好吗?
生:……(配乐)
一堂好课应该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分发展。于秀芳老师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小组之间的相互协作来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引导的作用。在最后的齐读中,音乐的使用使学生更能进入文本的情景,寓教于乐。
三、赏读评析,拓展延伸,再思文字之美,自然之趣。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对拓展提高这一环节感到困惑和迷茫,过渡不够自然,拓展文本的选取也和学的教材风牛马不相及。听了于老师的这节课,使我受益非浅。那于老师是怎样过渡;她又选取什么作为拓展文本的呢?
师:好,同学们读得非常好!绿色的草地给作者带来了快乐。那么,今天啊,老师同样带来两首小诗,它们会给大家带来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阖上,老师把这两首小诗发给大家。(发题)自己快速读一遍。
也许有些老师认为这样的过渡没有什么,但是没有这个和教材文本相联系的过渡,那以后两首诗的阅读可能就会成了无源之水。课文本身的情感性将会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发生迁移。“这两首小诗又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呢?”的疑问,又将学生带入小诗的情景中,可为一石二鸟,匠心独运。
师:谁愿把这两首诗读给大家听?(投影)
生:读《石榴娃娃》和《秋风娃娃》。
师:谁还想读?这位小朋友读第一首;这位小朋友读第二首。
(生读)
师:“轻轻地”,好,再读“轻轻地”。这两首诗你喜欢那一首;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
于秀芳老师抓住关键词进行指导,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看似不经意的一点,却意境全出。比如对“轻轻地”朗读指导,于老师没有讲诗句的意思,而是反复指导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轻轻地”在这首诗中的作用;体会文字所用之奇,达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于秀芳老师执教的《金色的草地》淡雅、高洁,在看似平淡中孕育着人的真性情。她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整堂课犹如清风明月,使学生乐而思学。